尋找研究核心
找到自己的研究核心是關係到我未來有沒有飯吃的重要課題。過去我很少會細想它,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不過該來的總是會來,時候到了,也該要面對了。
在我苦惱之前先來看看我的母系的老師們過去十多年的人生都幹了些什麼
原來老師你在這上面花了不少青春
系上的老師很多,我只選擇幾個比較感興趣的老師來瞭解一下。這些老師都做了十年以上的研究,幾乎都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在過去十年都將他們的青春投資在某些特定的主題上。
梁庚辰老師一開始的研究題目主要與用動物模型來研究記憶歷有關,發表了數篇相關的文獻。可能從中發現了許多與海馬迴可能也和制約有關,後來梁老師的研究多了與fear conditioning相關的探討。但總結來看,梁老師的研究核心是圍繞著記憶,以及相關的神經機制(海馬迴)去延伸的。
徐永豐老師的研究乍看之下好像五花八門,有精神病相關的生理機制,有投票行為,有反應時間,也有決策。不過仔細一看可以發現這些都是用數學模型去預測以及建構人的行為表現。所以雖然表面上看來徐老師的研究很多樣,都核心都是以數理模型建構人的行為。
葉素玲老師的研究一開始與視知覺歷程有關,後來延伸到了無意識的處理歷程以及視覺和其他感官的跨感官處理,而近年來則是藍光對於知覺以及認知功能的影響。葉老師的研究議題感覺較為多元,但也都算是視覺知覺的延伸,有脈絡可尋。
連韻文老師最早做思考,接下來是創意、工作記憶與執行控制能力,而近年來則與身心鍛練、意識狀態有關。與其他的老師相比,研究的主題較沒有限縮。但從較廣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人類的高等認知功能。
謝伯讓老師最早進行的是motion perception(應該叫運動知覺吧?),也算是知覺歷程的一環。不過後來開始進行神經科學,而且竟然有fMRI分析的方法學相關發表。進來謝老師也開始進行無意識歷程的研究,感覺和葉老師的發展有點類似。也許是知覺研究容易導引的方向。
那我的研究核心要是什麼呢?
過去十年,我的研究與思緒、意識內容的控制與覺察有關,不過是否要繼續投入似乎該要有其他的考量(例如:是否可以吃到飯)
從我自己的觀點來看,覺察應該是有未來發展性的,因為這個能力跟認知功能的使用以及心理健康都有關係,如果沒有覺察的話,很多行為改變都不太可能會發生。
不過我在expertscape 找尋與awareness在台灣有沒有相關的研究者,出現的結果和我所認知的awareness差異甚大
難道我認知的awareness還只是個偏門嗎…?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你可思考--擬以【特定方法學】或【特定領域】為主!?
回覆刪除awareness 基本上屬於後者
我基本上以【特定方法學】為主
你瞭解awareness多少? e.g., 溝通技巧/同理心,我帶領數位研究生/助理,也寫了好幾個研究,但論文發表還很有限...離國內層級的專家,還有一段差距。你有國內外專家名單?他們如何走過來的!?可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