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幾個同理心相關的計畫中看到同理心的重要性皆述明同理心有助於醫病關係、溝通、病人滿意度等。雖然這看來很合理,但對於這個說法我尚存懷疑
首先是同理心的效果在台灣的環境中是否可能和國外不同?醫病關係的風氣應該會有文化上的差異,但目前相關的文獻缺乏本土的資料,不知道台灣的病人是否也很注重同理心?又或者較易順從權威而使得同理心的重要性下降?又還是玻璃心者多,同理心的影響顯著大於各國?
上述文獻中的醫病關係的醫通常是腫瘤科或是外科,其他科的病人(例如職能治療或是心理治療等疾病的病人)會不會需要被同理的行為表現是不同的?
例如Hall等人(2021)的研究就發現,內科、家醫科、神經科跟急診科的醫生和癌症病人認為醫生的同理心應該要有的表現就在情緒表現上有所差異。病人並不認為有同理的醫生不需要有情緒同理的展現。這樣的話測量同理心展現的工具所想要測量的同理表現的類型可能就會影響到同理心和醫病關係或是其他的變項間有沒有關係了
若有發展同理心的測量工具的話,似乎值得來進行相關的效標檢驗,同時也和國外樣本以及不同科別的樣本比較一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