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後設認知測量方法進一步思考

--- ---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有許多的定義,如[[metacognition the definition]]所摘要,這些不同的定義大致上與認知歷程的監控,又或是對於認知歷程的覺察以及評價有關。

如何測量後設認知能力是一個問題。目前對於後設認知有幾種測量的方法,包含了量表以及認知作業。雖然這些後設認知量表號稱要測量後設認知的能力,但以量表來測能力總不太能夠說服人。而過去若用認知作業來測量後設認知的能力,通常是以作業表現以及跟受測者的自我評價間的相關作為指標。這種作法有可能會受到受測者的作業表現所限制(在計算上),而且這兩者間的關係在不同的研究中也不穩定。雖然近來有利用信號偵測理論([[signal detection theory]])來計算後設認知能力的方法,不過這個新方法還需要更多相關的驗證。

Garfinkel等人(2015)1提出在進行內感覺覺察能力知研究時在測量上應該將之分為三個各自獨立的層次,他們的看法或可以提供思考後設認知如何測量時可能的方向。這三個層次為:

  • accuracy
    • 指客觀行為表現上的好壞程度
  • sensibility
    • 指主觀感覺的評價
  • awareness
    • 指accuracy以及sensibility的關連性

從Garfinkel等人(2015)的觀點,利用量表、問卷等方法詢問所得的個體主觀認知自己的行為表現有多好、自己有多少信心程度等,都是自己對於自己的信念。知道自己做得有多好的程度才是覺察(awareness)。

這三個層次彼此獨立這一點是Garfinkel等人的假設。然而在他們所研究的資料中卻發現,accuracy較高的那一群人,他們的accuracy和awareness是顯著的正相關,但accuracy低的那群人則是無關。

究竟這三個層次之間的關係為何是未來可能可以進一步檢驗以及探討的問題。


  1. Garfinkel, Sarah N., Anil K. Seth, Adam B. Barrett, Keisuke Suzuki, and Hugo D. Critchley. “Knowing Your Own Heart: Distinguishing Interoceptive Accuracy from Interoceptive Awareness.” Biological Psychology 104 (January 2015): 65–74.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o.2014.11.004. ↩︎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聽完社會認知測驗後感想

先說結論 夭壽讚 今天聽團隊內另一個博士後研究員李士捷分享社會認知評估測驗 本來我只預期會聽到目前有什麼測驗,在測什麼能力或是特質 結果李博士前言後語不缺地完整介紹了社會認知能力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的測驗所延伸的一些發現 這些測驗包含了情緒辨識測驗以及社會知識、弦外之音(言下之意)測驗 聽完很有啟發性,似乎看到了些模糊的影子 ​

溝通技巧OSCE計畫心得

--- --- 今天聽譽騫介紹了目前正在進行的溝通技巧OSCE計畫 所謂的OSCE是指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在許多與臨床相關的領域都很常使用這個方法來訓練以及測驗實習生們。藉由與標準病人的互動過程,考官們可以觀察到考生在實際上遇到臨床的狀況時如何展現其臨床實務相關的技巧。而考生們也可以藉此練習相關的專業能力以及溝通應對能力。 從我搜尋到的資料以及詢問臨床心理師或是諮商心理師的朋友的結果,有的同理心的訓練也有像這樣子的歷程,不過標準病人並不一定有那麼標準的訓練。 在討論的過程中也和譽騫請教了他認為同理心在實務上的重要性,覺得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重要性沒有那麼容易被感覺的。也許可以再多問問其他的人,瞭解一下目前大家是怎麼樣的感覺。也比較可以擬定戰略方向,如何說服相關人員,同理的重要性!

要搬家了

 即日起要搬家到github上用hugo 產生的網站 網址在這 https://juyujeng.github.io/researchlife/ 要搬家有許多的原因,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應該是架到github上對於慣用markdown寫筆記的我來說,我可以先在我的obsidian上面打好一切的草稿,然後就可以快速地發佈了 此外,將來如果要分享與統計分析相關的技術性文章,程式碼、結果圖表等的呈現也可以用現成的markdown file就搞定了,方便很多。 最後,自己架出來的就是比較有趣 一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