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同理行為:有時不一定是做了什麼而是知道什時候不要做什麼

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領域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同理心([[empathy]])與治療成果的關係。雖然這些研究與其他同理心相關研究一樣受到同理心的定義不一致的限制,但有一定數量的研究之後仍可以從後設分析(meta-analysis)當中找尋一些蛛絲馬跡。

關於治療師與病人之間的同理心,可以從三個角度來測量,包含了

  1. 治療師的角度:治療師自覺多同理病人的情況
  2. 病人的角度:病人自覺被同理的程度
  3. 旁觀者的角度:旁人觀察者1所看到治療師對於病人的同理程度
    根據Elliott等人後設分析的結果2,病人自覺被同理的程度與治療的成果相關最高,也最穩定;而這三個不同角度所評的同理程度彼此間只有微弱的相關。

從這個後設分析的結果來看,病人角度所評的同理程度較有意義,其他角度所測量到的同理程度似乎意義較低。不過這也有可能是因為過去研究所使用的測量方法所定義的同理心皆不相關所導致。

同理有時不一定要做什麼

除了前述的後設分析結果,Elliott最後提供了許多建議很值得做為同理行為測量或是技巧的原則。特別是有的同理行為並不是真的做出什麼反應,而是只要專心地、仔細地聆聽就可以達到效果。有些時候,同理的行為強度對某些人反而會有反效果。

  1. 容易被認為不同理的行為:打斷說明、無法持續眼神接觸
  2. 容易被認為同理的行為:不帶評價地聆聽、將注意力放在病人身上、仔細聆聽細節、對任何話題都開放討論
  3. 病人本身也對同理的展現有所貢獻
    1. 較願意以及較能夠表達其內在的想法者,較能夠被同理。若症狀較嚴重,能力較差者較不能被同理。
  4. 盡量瞭解個案,並在互動中感受他們的需求。重要的是互動過程中的經驗,而不是他們說了什麼文字。(也許沒有說出口的才是重要的)
  5. 正確地回應並且將溝通繼續帶下去,有同理的治療師要幫助個案能將內在想法講出來
  6. 對於每個病人能夠做出適當且個別化的反應
    1. 有的人可能較敏感,較無法接受明顯地同理行為
  7. 同理必須要是真誠的才會有效果

  1. 例如督導 ↩︎

  2. Elliott, R., Bohart, A. C., Watson, J. C., & Greenberg, L. S. (2011). Empathy. Psychotherapy, 48(1), 43–49. https://doi.org/10.1037/a0022187 ↩︎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聽完社會認知測驗後感想

先說結論 夭壽讚 今天聽團隊內另一個博士後研究員李士捷分享社會認知評估測驗 本來我只預期會聽到目前有什麼測驗,在測什麼能力或是特質 結果李博士前言後語不缺地完整介紹了社會認知能力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的測驗所延伸的一些發現 這些測驗包含了情緒辨識測驗以及社會知識、弦外之音(言下之意)測驗 聽完很有啟發性,似乎看到了些模糊的影子 ​

溝通技巧OSCE計畫心得

--- --- 今天聽譽騫介紹了目前正在進行的溝通技巧OSCE計畫 所謂的OSCE是指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在許多與臨床相關的領域都很常使用這個方法來訓練以及測驗實習生們。藉由與標準病人的互動過程,考官們可以觀察到考生在實際上遇到臨床的狀況時如何展現其臨床實務相關的技巧。而考生們也可以藉此練習相關的專業能力以及溝通應對能力。 從我搜尋到的資料以及詢問臨床心理師或是諮商心理師的朋友的結果,有的同理心的訓練也有像這樣子的歷程,不過標準病人並不一定有那麼標準的訓練。 在討論的過程中也和譽騫請教了他認為同理心在實務上的重要性,覺得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重要性沒有那麼容易被感覺的。也許可以再多問問其他的人,瞭解一下目前大家是怎麼樣的感覺。也比較可以擬定戰略方向,如何說服相關人員,同理的重要性!

要搬家了

 即日起要搬家到github上用hugo 產生的網站 網址在這 https://juyujeng.github.io/researchlife/ 要搬家有許多的原因,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應該是架到github上對於慣用markdown寫筆記的我來說,我可以先在我的obsidian上面打好一切的草稿,然後就可以快速地發佈了 此外,將來如果要分享與統計分析相關的技術性文章,程式碼、結果圖表等的呈現也可以用現成的markdown file就搞定了,方便很多。 最後,自己架出來的就是比較有趣 一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