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Zotero書目管理軟體

Zotero強勢回歸

zotero是一個書目管理軟體,上次我使用zotero已經是十年前的事,當時它還只是firefox的一個附加元件。
隨著內容的文獻越來越多,firefox的速度也就越來越慢
而且當時zotero使用時一定要開著firefox瀏覽器,和word之間的連結也還沒寫得那麼好
最後只好離開它

後來短暫使用了一下endnote,實在不習慣。因為我習慣pdf檔在資料夾中就按著我的分類規則存放,找起來也比較方便。而endnote會把所有的pdf都複製一份到它的資料庫資料夾中,而且會以它自己的編號給資料夾一個名字。雖然在不同電腦間搬移整個文獻庫非常方便,但是如果要找到該pdf檔閱讀時就很難不透過endnote軟體。
例如我當時很常用ipad的GoodReader閱讀文獻,要從endnote的資料庫當中搜尋到我要的檔案實在很難。endnote的做法我實在不喜歡,所以離開zotero之後便找上了mendeley 。
不過mendeley最近雲端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不只是文獻庫要上傳雲端,就連在word當中要插入citation時,它的mendely cite都一定要連網路,在沒有網路的時候在word中想要插入citation就是三個字不可能。
經過十年,zotero如今變得更加強大
首先,zotero已經是獨立於firefox的軟體,在使用時不需要再開著火狐。而它更讓我驚豔的,是pdf的連結功能。如同過去,zotero可以只建立與pdf的連結而不必把檔案搬移到自己的資料庫當中。現在,它更可以進一步設定文獻庫資料夾,在這個資料夾裡面的檔案進行連結時可以使用相對路徑來連結而不是絕對路徑。在這樣子的設定之下,只要搭配隨身碟或是像dropbox、google drive、OneDrive等雲端硬碟,以及zotero本身的書目雲端同步服務,也可以從輕易的在不同的電腦當中的同步資料夾內使用zotero。例如,在我的筆電內,所有的pdf檔都放在dropbox的references資料夾底下。當我換了一台電腦,只要該台電腦裡同樣子同步或是複製過去的references資料夾,我就可以無痛繼續使用zotero連結並開啟references資料夾內的檔案。
此外,zotero還比過去多了Plug-in功能,可以在zotero社群找到網友所寫的外掛套件,像是zotfilezutilobetter bibtex等,都是很實用的外掛,可以幫忙pdf檔案整理以及書目文獻的匯出。另外類似endnote的find full text也包含在zotero內建的功能之內。
簡言之,不想要被網路綁架,又想要保留自己pdf資料夾架構的人,可以試試zotero這個開放的書目管理軟體!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同理心

同理心 我們很常聽到別人在說:「你有沒有同理心啊,怎麼可以…」,這個同理心到底是什麼? 幾年前youtube上有一個 影片 在說明同理和同情的不同。同情是feeling for someone而同理則是feeling with someone。也就是說,在同理的過程中,同理者和被同理者的心是連結在一起的。 「心是連結在一起的」這種說法實在是太玄了,雖然看起來可以理解,但是實際上要研究時卻很困難。所以在文獻上,通常是將同理心解構成多個能力或是多個歷程組成的複雜能力或是歷程,藉由這些能力或是歷程來達到與他人的心連結在一起的成果。 能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以及感受他人的情緒是最常被提到的兩個主要能力,常被稱為認知同理和情緒同理。過去一開始在讀文獻時一開始就看到了這些子能力,總覺得光用這些子能力就要稱為同理實在很難理解。但我想過去的研究者也花了一番心力在想著,到底怎麼樣才有辦法和他人的心連結在一起,最後只好先化約成比較可能理解以及觀察研究的子能力吧。 但「他人角度思考」以「感受情緒」還是在自己的角度出發,探討個體能否「同理」他人的感受或是心理狀態。然而同理是人與人之間心的連結,光只有個體自身的角度可能還有點不足。因此有的人認為同理應該還有「行為」的成份。 通常在醫學或是臨床的領域在討論同理心時,特別會強調行動,要讓對方能夠感受得到有被同理,如果只有治療師、醫師自己心理面產生了同理(也就是從病人的角度思考以及感受到病人的情緒),而沒有表達給病人知道的話,同理並不算完成。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人和人之間的心沒有產生連結,只有單方面的認為自己已經做到了同理,並不是真同理。而前面所謂的認知同理以及情緒同理其實也不是同理。或者應該說,能夠以他人角度思考以及感受他人情緒,應該是同理心的必要條件而非充份條件。在同理心展現的狀況下,同理者必然是站在被同理者的角度以及感受著他的情緒的;但就算某人具備著觀點取替(能在他人角度思考)的能力以及能覺察他人情緒的能力也不必然能夠同理他人,還得要能夠和被同理者能夠透過溝通行為取得連結才行。 他人角度思考 感受情緒 行動表達

尋找研究核心

尋找研究核心 找到自己的研究核心是關係到我未來有沒有飯吃的重要課題。過去我很少會細想它,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不過該來的總是會來,時候到了,也該要面對了。 在我苦惱之前先來看看我的母系的老師們過去十多年的人生都幹了些什麼 原來老師你在這上面花了不少青春 系上的老師很多,我只選擇幾個比較感興趣的老師來瞭解一下。這些老師都做了十年以上的研究,幾乎都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在過去十年都將他們的青春投資在某些特定的主題上。 梁庚辰 老師一開始的研究題目主要與用動物模型來研究記憶歷有關,發表了數篇相關的文獻。可能從中發現了許多與海馬迴可能也和制約有關,後來梁老師的研究多了與fear conditioning相關的探討。但總結來看,梁老師的研究核心是圍繞著記憶,以及相關的神經機制(海馬迴)去延伸的。 徐永豐 老師的研究乍看之下好像五花八門,有精神病相關的生理機制,有投票行為,有反應時間,也有決策。不過仔細一看可以發現這些都是用數學模型去預測以及建構人的行為表現。所以雖然表面上看來徐老師的研究很多樣,都核心都是以數理模型建構人的行為。 葉素玲 老師的研究一開始與視知覺歷程有關,後來延伸到了無意識的處理歷程以及視覺和其他感官的跨感官處理,而近年來則是藍光對於知覺以及認知功能的影響。葉老師的研究議題感覺較為多元,但也都算是視覺知覺的延伸,有脈絡可尋。 連韻文 老師最早做思考,接下來是創意、工作記憶與執行控制能力,而近年來則與身心鍛練、意識狀態有關。與其他的老師相比,研究的主題較沒有限縮。但從較廣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人類的高等認知功能。 謝伯讓 老師最早進行的是motion perception(應該叫運動知覺吧?),也算是知覺歷程的一環。不過後來開始進行神經科學,而且竟然有fMRI分析的方法學相關發表。進來謝老師也開始進行無意識歷程的研究,感覺和葉老師的發展有點類似。也許是知覺研究容易導引的方向。 那我的研究核心要是什麼呢? 過去十年,我的研究與思緒、意識內容的控制與覺察有關,不過是否要繼續投入似乎該要有其他的考量(例如:是否可以吃到飯) 從我自己的觀點來看,覺察應該是有未來發展性的,因為這個能力跟認知功能的使用以及心理健康都有關係,如果沒有覺察的話,很多行為改變都不太可能會發生。 不過我在 expertscape 找尋與awareness在台灣有沒有相關的研究者,出現...

glmmTMB vs. GLMMadaptive

--- title: glmmTMB vs. GLMMadaptive author: Ju tags: - blog - R/packages --- 記錄一下分析資料時使用 glmmTMB 以及 GLMMadaptive 的心得 glmmTMB GLMMadaptive 估計方法 Laplace approximation adaptive Gauss-Hermite quadrature 預測值 可以進行單純count part預測、zero part預測,以及兩部份模型加起來的期望值預測 沒辦法只進行count part預測,只能做zero part預測,以及兩部份模型加起來的期望值預測 估計方法的差異在本次zero-inflated model使用過程中有很大的使用經驗差異。 glmmTMB 比較常出現convergent problem,而 GLMMadaptive 幾乎沒有。根據 glmmTMB 的troubleshooting說明,會出現問題主要是和random effect有關,如果拿掉zero part random intercept就不會再跳出錯誤訊息了。而根據 GLMMadaptive 做的模型比較,有沒有zero part random intercept其實沒有顯著的差異。因此如果不強求一定要納入zero part random intercept,兩個packages的結果是一致的。不過如果一定要納入zero part random intercept,那就只能使用 GLMMadaptive 才不會有錯誤警告出現。 兩個套件的另一個差異是在進行預測(predict)時, glmmTMB 可以只根據count part的結果進行預測,而 GLMMadaptive 不行。會有這個需求是因為很常只有count part的預測變項有顯著的結果,但是zero part沒有顯著的預測變項,因此若只想要看count part的預測線時, GLMMadaptive 沒辦法給我這個結果 1 。 文獻上討論Laplace approximation和adaptive Gauss-Hermite quadrature哪一種估計方法比較準的有好幾篇,我大概看了一下他們的結論,其實不同研究的結果並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