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可以通過的計畫應該要有什麼條件?
過去並沒有人告訴我這個答案
先前我和指導教授一起寫過應該有四、五個計畫,我印象中大部份都是通過的
不過也是有雖然通過但是預算以及執行的期限遭到限縮的
根據這些小小的經驗,我目前想到可以通過的計畫應該要有幾個條件
1. 研究的計畫要是有說服力的
2. 研究的目標要是重要的
3. 研究的方法要是可行的
4. 現實可能還需要一點運氣
首先是說服力,要到這點很重要的是寫作的技巧,要讓不懂的人可以理解,並且被說服整個計畫是值得進行的。如果遇到讀者或是審查者是同行,他們先備的知識可以幫助他們理解;但若是遇到的是不同領域的研究者,不只是專有名詞,就連格式以及排版都是一種增加閱讀困難的小障礙。因此若能寫地通順有條理,而且由淺至深循序漸近,格式簡潔排版清楚,讓讀者看起來覺得「很順」,那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計畫本身的重要性應該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不過我想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的研究是有價值的,如何呈現重要性會有很大的影響。通常大家會說明現有的理論、工具、資料的不足,藉以帶出這個研究計畫的重要性。不過我覺得過度的批評(例如把現有的理論說的一無是處,但也忽略了該理論可能也有支持的相關證據,只是無法解釋所有的情況)也容易給讀者帶來過大的期待,有可能會更吹毛求疵地看待自己的計畫。
接下來是可行性,也就是這個計畫應該是要看起來是可以被完成的,沒有講得太過天馬行空,或是需要過多的財力人力物力,應該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這一點應該是基本需要具備的,有是應該,沒有大大不應該。
最後應該就是需要運氣,現實中的事情,很多都無法完全操之在己。
2021年11月7日,目前我的看法是這個樣子。
同理心 我們很常聽到別人在說:「你有沒有同理心啊,怎麼可以…」,這個同理心到底是什麼? 幾年前youtube上有一個 影片 在說明同理和同情的不同。同情是feeling for someone而同理則是feeling with someone。也就是說,在同理的過程中,同理者和被同理者的心是連結在一起的。 「心是連結在一起的」這種說法實在是太玄了,雖然看起來可以理解,但是實際上要研究時卻很困難。所以在文獻上,通常是將同理心解構成多個能力或是多個歷程組成的複雜能力或是歷程,藉由這些能力或是歷程來達到與他人的心連結在一起的成果。 能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以及感受他人的情緒是最常被提到的兩個主要能力,常被稱為認知同理和情緒同理。過去一開始在讀文獻時一開始就看到了這些子能力,總覺得光用這些子能力就要稱為同理實在很難理解。但我想過去的研究者也花了一番心力在想著,到底怎麼樣才有辦法和他人的心連結在一起,最後只好先化約成比較可能理解以及觀察研究的子能力吧。 但「他人角度思考」以「感受情緒」還是在自己的角度出發,探討個體能否「同理」他人的感受或是心理狀態。然而同理是人與人之間心的連結,光只有個體自身的角度可能還有點不足。因此有的人認為同理應該還有「行為」的成份。 通常在醫學或是臨床的領域在討論同理心時,特別會強調行動,要讓對方能夠感受得到有被同理,如果只有治療師、醫師自己心理面產生了同理(也就是從病人的角度思考以及感受到病人的情緒),而沒有表達給病人知道的話,同理並不算完成。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人和人之間的心沒有產生連結,只有單方面的認為自己已經做到了同理,並不是真同理。而前面所謂的認知同理以及情緒同理其實也不是同理。或者應該說,能夠以他人角度思考以及感受他人情緒,應該是同理心的必要條件而非充份條件。在同理心展現的狀況下,同理者必然是站在被同理者的角度以及感受著他的情緒的;但就算某人具備著觀點取替(能在他人角度思考)的能力以及能覺察他人情緒的能力也不必然能夠同理他人,還得要能夠和被同理者能夠透過溝通行為取得連結才行。 他人角度思考 感受情緒 行動表達
若以科技部的審查標準,主要有二:
回覆刪除1. 計畫寫得好不好(約7成),2.主持人的研究成果
計畫寫得好不好的重點在於創新與價值,方法是否合適/可行等,文獻回顧是否全面/深入也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