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可以通過的計畫應該要有什麼條件?
過去並沒有人告訴我這個答案
先前我和指導教授一起寫過應該有四、五個計畫,我印象中大部份都是通過的
不過也是有雖然通過但是預算以及執行的期限遭到限縮的
根據這些小小的經驗,我目前想到可以通過的計畫應該要有幾個條件
1. 研究的計畫要是有說服力的
2. 研究的目標要是重要的
3. 研究的方法要是可行的
4. 現實可能還需要一點運氣
首先是說服力,要到這點很重要的是寫作的技巧,要讓不懂的人可以理解,並且被說服整個計畫是值得進行的。如果遇到讀者或是審查者是同行,他們先備的知識可以幫助他們理解;但若是遇到的是不同領域的研究者,不只是專有名詞,就連格式以及排版都是一種增加閱讀困難的小障礙。因此若能寫地通順有條理,而且由淺至深循序漸近,格式簡潔排版清楚,讓讀者看起來覺得「很順」,那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計畫本身的重要性應該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不過我想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的研究是有價值的,如何呈現重要性會有很大的影響。通常大家會說明現有的理論、工具、資料的不足,藉以帶出這個研究計畫的重要性。不過我覺得過度的批評(例如把現有的理論說的一無是處,但也忽略了該理論可能也有支持的相關證據,只是無法解釋所有的情況)也容易給讀者帶來過大的期待,有可能會更吹毛求疵地看待自己的計畫。
接下來是可行性,也就是這個計畫應該是要看起來是可以被完成的,沒有講得太過天馬行空,或是需要過多的財力人力物力,應該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這一點應該是基本需要具備的,有是應該,沒有大大不應該。
最後應該就是需要運氣,現實中的事情,很多都無法完全操之在己。
2021年11月7日,目前我的看法是這個樣子。
尋找研究核心 找到自己的研究核心是關係到我未來有沒有飯吃的重要課題。過去我很少會細想它,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不過該來的總是會來,時候到了,也該要面對了。 在我苦惱之前先來看看我的母系的老師們過去十多年的人生都幹了些什麼 原來老師你在這上面花了不少青春 系上的老師很多,我只選擇幾個比較感興趣的老師來瞭解一下。這些老師都做了十年以上的研究,幾乎都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在過去十年都將他們的青春投資在某些特定的主題上。 梁庚辰 老師一開始的研究題目主要與用動物模型來研究記憶歷有關,發表了數篇相關的文獻。可能從中發現了許多與海馬迴可能也和制約有關,後來梁老師的研究多了與fear conditioning相關的探討。但總結來看,梁老師的研究核心是圍繞著記憶,以及相關的神經機制(海馬迴)去延伸的。 徐永豐 老師的研究乍看之下好像五花八門,有精神病相關的生理機制,有投票行為,有反應時間,也有決策。不過仔細一看可以發現這些都是用數學模型去預測以及建構人的行為表現。所以雖然表面上看來徐老師的研究很多樣,都核心都是以數理模型建構人的行為。 葉素玲 老師的研究一開始與視知覺歷程有關,後來延伸到了無意識的處理歷程以及視覺和其他感官的跨感官處理,而近年來則是藍光對於知覺以及認知功能的影響。葉老師的研究議題感覺較為多元,但也都算是視覺知覺的延伸,有脈絡可尋。 連韻文 老師最早做思考,接下來是創意、工作記憶與執行控制能力,而近年來則與身心鍛練、意識狀態有關。與其他的老師相比,研究的主題較沒有限縮。但從較廣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人類的高等認知功能。 謝伯讓 老師最早進行的是motion perception(應該叫運動知覺吧?),也算是知覺歷程的一環。不過後來開始進行神經科學,而且竟然有fMRI分析的方法學相關發表。進來謝老師也開始進行無意識歷程的研究,感覺和葉老師的發展有點類似。也許是知覺研究容易導引的方向。 那我的研究核心要是什麼呢? 過去十年,我的研究與思緒、意識內容的控制與覺察有關,不過是否要繼續投入似乎該要有其他的考量(例如:是否可以吃到飯) 從我自己的觀點來看,覺察應該是有未來發展性的,因為這個能力跟認知功能的使用以及心理健康都有關係,如果沒有覺察的話,很多行為改變都不太可能會發生。 不過我在 expertscape 找尋與awareness在台灣有沒有相關的研究者,出現...
若以科技部的審查標準,主要有二:
回覆刪除1. 計畫寫得好不好(約7成),2.主持人的研究成果
計畫寫得好不好的重點在於創新與價值,方法是否合適/可行等,文獻回顧是否全面/深入也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