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1的文章

2010年以後同理心相關研究

上一篇 整理了TSSCI中2010年以後同理心相關研究,接下來繼續整理scopus當中同理心相關的國際期刊研究。 scopus出來的結果眾多,我先限制範圍至psychology領域當中 這些文獻當中,一部份的研究是同理心量表的中文版信效度研究,包含了: Chinese-language Empathy Scale in Patient Care (ES-PC) Chinese version the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ventory Chinese version of the Jefferson Scale 部份文獻研究青少年以及人際關係、網路霸凌的行為,同理心在人際網絡當中可能扮演著保護因子,調節較負面的行為表現發生的情況。在這些研究中,同理心是以青少年復原力量表測量,同理心的定義由較良善的人際互動關係定義之。 其他研究同理心的測量大多以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ventory (IRI)測量,另外也有Empathy Quotient (EQ) Empathizing/Systemizing Quotient (ESQ)來測量。 較讓我注意的是使用 multifaceted empathy test以及 reading the mind in the eyes task兩個認知測驗的研究,因為其他的研究皆是使用自陳式量表。在這兩個測驗當中參與者分別要從情境圖片當中判斷自己多能感受到相同的情緒,或是從眼部線索辨識圖片中人的情緒。 ​

同理心測驗整理

  Name type author definition of empathy 說明 Balanced Emotional Empathy Scale (BEES) self rating scale (Mehrabian, 1996)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spondent can vicariously experience another’s happiness or suffering 30 items Basic Empathy Scale (BES) self rating scale (Jolliffe & Farrington, 2006). The BES is based on a definition of empathy proposed by Cohen and Strayer (1996) as the shar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another’s emotional state or context resulting from experiencing the emotive state (affective) and understanding another’s (cognitive) emotions. BES measures five basic emotions (fear, sadness, anger, and happiness) wherein the measurements relate more generally to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empathy and not to a non-specific affective state (e.g., anxiety). Barrett-Lennard Relationship Inventory Patient-rating (Barrett-Lennard 1962) 高 Behavioural Test o...

2010年以後TSSCI同理心相關文獻

為了瞭解近年來國內同理心相關的研究狀況,我分別從華藝線上圖書館以及scopus兩個資料庫各以同理心以及empathy為關鍵字搜尋2010以後的文獻。華藝線上圖書館限制為TSSCI的期刊,而scopus則限制來源為台灣的期刊論文。 華藝線上圖書館出來的文獻有42篇,去掉回顧和專刊介紹文以及領域實在差太大我難以閱讀的文章仍有30多篇。而scopus出來的論文更是有四百多篇,這個數量實在太過龐大,我需要再進一步篩選。這邊先分享TSSCI期刊論文的讀後心得。 國內同理心相關的研究僅有少數為質性研究,包含了在劇場教學中檢驗學生是否能夠從課堂當中體會同理心如何展現、以及「用愛包圍,與你同在(Wraparound)」的社會服務計畫中親代以及子代的經驗現象學分析,還有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華人對成就的入際歸因方式與動機之分析研究,這個看似和同理心沒有任何關係,但文獻中認為華人社會的自謙行為(自己的成功是運氣好啦)是一種保護他人面子的同理心展現。 有一篇探討諮商中的同理心技術,是一個回顧性文章,回顧的是在諮商實務中同理心的意涵、功能以及角色,雖然與我當初想要找的內容性質不太相近,但可以看到臨床實務上對於同理心的看法,與文獻中主要以抽象定義「能夠觀點取替」的說法大相徑庭。諮商中關心的是同理心的角色,所以文章中回顧的同理心是在諮商當中諮商師和病人建立關係過程中所產生的同理感,這有助於關係的建立以及幫助當事人內在的覺察以及療癒。 有一篇文章在探討醫院的制度與醫師的同理心展現的關係,利用多層次迴歸分析多家不同制度的醫院的醫生同理心的表現。同理心在這個研究當中是使用Jefferson Scale of Physician Empathy,這個是在醫療領域研究醫病關係很常用的量表,測量的是醫生與病人互動的關係以及醫生是否能同理病患的感受。作者發現當醫院管理重點愈強調收入創造, 而較不強調成本抑制,則醫師愈能展現熱心照護、真正瞭解病人情緒。這一篇也引發了 後續的討論 。 有一部份的研究的同理心是包含在復原力當中(同理心以及人際互動),由於該量表當中同理心的定義多元,從題目來看這個因素的同理心主要從人際關係來看自己是否能讓他人感到有同理心(自評自己是否能多尊重別人、關心鼓勵別人、善解人意、讓他人感到溫暖、能接納別人的不同觀點、能用適當的態度與人溝通)。 其他的研究探討同理心與情緒覺察、霸...

Zotero書目管理軟體

Zotero強勢回歸 zotero 是一個書目管理軟體,上次我使用zotero已經是十年前的事,當時它還只是firefox的一個附加元件。 隨著內容的文獻越來越多,firefox的速度也就越來越慢 而且當時zotero使用時一定要開著firefox瀏覽器,和word之間的連結也還沒寫得那麼好 最後只好離開它 後來短暫使用了一下endnote,實在不習慣。因為我習慣pdf檔在資料夾中就按著我的分類規則存放,找起來也比較方便。而endnote會把所有的pdf都複製一份到它的資料庫資料夾中,而且會以它自己的編號給資料夾一個名字。雖然在不同電腦間搬移整個文獻庫非常方便,但是如果要找到該pdf檔閱讀時就很難不透過endnote軟體。 例如我當時很常用ipad的GoodReader閱讀文獻,要從endnote的資料庫當中搜尋到我要的檔案實在很難。endnote的做法我實在不喜歡,所以離開zotero之後便找上了mendeley 。 不過mendeley最近雲端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不只是文獻庫要上傳雲端,就連在word當中要插入citation時,它的mendely cite都一定要連網路,在沒有網路的時候在word中想要插入citation就是三個字不可能。 經過十年,zotero如今變得更加強大 首先,zotero已經是獨立於firefox的軟體,在使用時不需要再開著火狐。而它更讓我驚豔的,是pdf的連結功能。如同過去,zotero可以只建立與pdf的連結而不必把檔案搬移到自己的資料庫當中。現在,它更可以進一步設定文獻庫資料夾,在這個資料夾裡面的檔案進行連結時可以使用相對路徑來連結而不是絕對路徑。在這樣子的設定之下,只要搭配隨身碟或是像dropbox、google drive、OneDrive等雲端硬碟,以及zotero本身的書目雲端同步服務,也可以從輕易的在不同的電腦當中的同步資料夾內使用zotero。例如,在我的筆電內,所有的pdf檔都放在dropbox的references資料夾底下。當我換了一台電腦,只要該台電腦裡同樣子同步或是複製過去的references資料夾,我就可以無痛繼續使用zotero連結並開啟references資料夾內的檔案。 此外,zotero還比過去多了Plug-in功能,可以在zotero社群找到網友所寫的外掛套件,像是 zotfile...

聽完社會認知測驗後感想

先說結論 夭壽讚 今天聽團隊內另一個博士後研究員李士捷分享社會認知評估測驗 本來我只預期會聽到目前有什麼測驗,在測什麼能力或是特質 結果李博士前言後語不缺地完整介紹了社會認知能力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的測驗所延伸的一些發現 這些測驗包含了情緒辨識測驗以及社會知識、弦外之音(言下之意)測驗 聽完很有啟發性,似乎看到了些模糊的影子 ​

Topic list

update: 20211023 本土樣本同理心影響力驗證 檢驗本土樣本同,治療人員同理心的展現程度或是病患感受到的同理心程度對於病患治癒成果或是滿意度的預測能力 若可以,比較不同類型的病人(例如是思覺失調或是中風)中,上述同理心效果是否有差異 臨床實驗評估濃縮 臨床工作中一個病患常有多個需要被評估的項目,這些需要被評估的項目之間是否有高度相關?是否可以將多個評估項目濃縮為較小的評估項目? 認知能力測驗工具 哪一個能力目前最值得被發展 訪談工作者? 找有興趣的就開始review? 身體覺察能力測驗 本體覺測驗 內感覺測驗 ​

同理心的重要性?

目前在幾個同理心相關的計畫中看到同理心的重要性皆述明同理心有助於醫病關係、溝通、病人滿意度等。雖然這看來很合理,但對於這個說法我尚存懷疑 首先是同理心的效果在台灣的環境中是否可能和國外不同?醫病關係的風氣應該會有文化上的差異,但目前相關的文獻缺乏本土的資料,不知道台灣的病人是否也很注重同理心?又或者較易順從權威而使得同理心的重要性下降?又還是玻璃心者多,同理心的影響顯著大於各國? 上述文獻中的醫病關係的醫通常是腫瘤科或是外科,其他科的病人(例如職能治療或是心理治療等疾病的病人)會不會需要被同理的行為表現是不同的? 例如Hall等人(2021)的研究就發現,內科、家醫科、神經科跟急診科的醫生和癌症病人認為醫生的同理心應該要有的表現就在情緒表現上有所差異。病人並不認為有同理的醫生不需要有情緒同理的展現。這樣的話測量同理心展現的工具所想要測量的同理表現的類型可能就會影響到同理心和醫病關係或是其他的變項間有沒有關係了 若有發展同理心的測量工具的話,似乎值得來進行相關的效標檢驗,同時也和國外樣本以及不同科別的樣本比較一下 ​

尋找研究核心

尋找研究核心 找到自己的研究核心是關係到我未來有沒有飯吃的重要課題。過去我很少會細想它,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不過該來的總是會來,時候到了,也該要面對了。 在我苦惱之前先來看看我的母系的老師們過去十多年的人生都幹了些什麼 原來老師你在這上面花了不少青春 系上的老師很多,我只選擇幾個比較感興趣的老師來瞭解一下。這些老師都做了十年以上的研究,幾乎都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在過去十年都將他們的青春投資在某些特定的主題上。 梁庚辰 老師一開始的研究題目主要與用動物模型來研究記憶歷有關,發表了數篇相關的文獻。可能從中發現了許多與海馬迴可能也和制約有關,後來梁老師的研究多了與fear conditioning相關的探討。但總結來看,梁老師的研究核心是圍繞著記憶,以及相關的神經機制(海馬迴)去延伸的。 徐永豐 老師的研究乍看之下好像五花八門,有精神病相關的生理機制,有投票行為,有反應時間,也有決策。不過仔細一看可以發現這些都是用數學模型去預測以及建構人的行為表現。所以雖然表面上看來徐老師的研究很多樣,都核心都是以數理模型建構人的行為。 葉素玲 老師的研究一開始與視知覺歷程有關,後來延伸到了無意識的處理歷程以及視覺和其他感官的跨感官處理,而近年來則是藍光對於知覺以及認知功能的影響。葉老師的研究議題感覺較為多元,但也都算是視覺知覺的延伸,有脈絡可尋。 連韻文 老師最早做思考,接下來是創意、工作記憶與執行控制能力,而近年來則與身心鍛練、意識狀態有關。與其他的老師相比,研究的主題較沒有限縮。但從較廣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人類的高等認知功能。 謝伯讓 老師最早進行的是motion perception(應該叫運動知覺吧?),也算是知覺歷程的一環。不過後來開始進行神經科學,而且竟然有fMRI分析的方法學相關發表。進來謝老師也開始進行無意識歷程的研究,感覺和葉老師的發展有點類似。也許是知覺研究容易導引的方向。 那我的研究核心要是什麼呢? 過去十年,我的研究與思緒、意識內容的控制與覺察有關,不過是否要繼續投入似乎該要有其他的考量(例如:是否可以吃到飯) 從我自己的觀點來看,覺察應該是有未來發展性的,因為這個能力跟認知功能的使用以及心理健康都有關係,如果沒有覺察的話,很多行為改變都不太可能會發生。 不過我在 expertscape 找尋與awareness在台灣有沒有相關的研究者,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