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1的文章

social metacognition_begin

--- --- social metacognition 也許是一個可以結合empathy以及metacognition的領域:social metacognition。 一般metacognition是指對於自己內在認知歷程的監控與覺察,而social metacognition則是群體內對他人認知歷程的監控與覺察。 update social metacognition是在和他人互動之下產生的相互覺察以及調控的歷程。藉由溝通,合作者彼此可以瞭解對方的思考的認知歷程,同時也可以提供彼此建議和修正的方向,甚至可以相互彌補對方思考上的不足,建立彼此的鷹架系統。換言之,social metacognition有助於群體共同的認知產出。 不過這一切需要奠基在良好的溝通上,否則反而可能會更消耗認知資源在錯的地方。 social metacognition在這裡像是在描述合作之所以會成功的一種共同認知歷程。但是似乎非是我有興趣的切入點,繼續找找…

研究目標以及近期方向

--- --- 研究目標以及近期方向 今天討論出了研究的目標,就朝著[[metacognition]]以及[[empathy]]這個方向前進吧!前者主要是針對自我內在的認知歷程的覺察與掌握,並可以進一步推及對於他人內在的認知歷程的覺察與掌握。這一點和同理心強調能夠從他人角度思考以及理解他人內在情緒狀態是相當接近的。他們的關係大概就是像這樣子吧… 近期要進一點先探索一下在 內在認知歷程 、 情緒 、 行為 這三方面目前研究到了什麼階段,尋找一個切入點。

後設認知測量方法進一步思考

--- ---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有許多的定義,如[[metacognition the definition]]所摘要,這些不同的定義大致上與認知歷程的監控,又或是對於認知歷程的覺察以及評價有關。 如何測量後設認知能力是一個問題。目前對於後設認知有幾種測量的方法,包含了量表以及認知作業。雖然這些後設認知量表號稱要測量後設認知的能力,但以量表來測能力總不太能夠說服人。而過去若用認知作業來測量後設認知的能力,通常是以作業表現以及跟受測者的自我評價間的相關作為指標。這種作法有可能會受到受測者的作業表現所限制(在計算上),而且這兩者間的關係在不同的研究中也不穩定。雖然近來有利用信號偵測理論([[signal detection theory]])來計算後設認知能力的方法,不過這個新方法還需要更多相關的驗證。 Garfinkel等人(2015) 1 提出在進行內感覺覺察能力知研究時在測量上應該將之分為三個各自獨立的層次,他們的看法或可以提供思考後設認知如何測量時可能的方向。這三個層次為: accuracy 指客觀行為表現上的好壞程度 sensibility 指主觀感覺的評價 awareness 指accuracy以及sensibility的關連性 從Garfinkel等人(2015)的觀點,利用量表、問卷等方法詢問所得的個體主觀認知自己的行為表現有多好、自己有多少信心程度等,都是自己對於自己的信念。知道自己做得有多好的程度才是覺察(awareness)。 這三個層次彼此獨立這一點是Garfinkel等人的假設。然而在他們所研究的資料中卻發現,accuracy較高的那一群人,他們的accuracy和awareness是顯著的正相關,但accuracy低的那群人則是無關。 究竟這三個層次之間的關係為何是未來可能可以進一步檢驗以及探討的問題。 Garfinkel, Sarah N., Anil K. Seth, Adam B. Barrett, Keisuke Suzuki, and Hugo D. Critchley. “Knowing Your Own Heart: Distinguishing Interoceptive Accuracy from Interoceptive Awareness...

how to measure metacognition

--- --- 如何測量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後設認知的定義 如同前次[[metacognition the definition]]所整理,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指的是對於認知歷程的監控歷程,並在臨床領域中進一步的推廣到對於自身以及他人的認知歷程的覺察與評價,同時可以利用這個覺察與評價的結果進一步的調整自己的行為策略。 我們可以看到某些研究的領域中,後設認知著重在於對自身認知歷程的覺察與評價,而某些領域中,強調的是整體的行為能否有效地進行調控。 後設認知的測量方法 目前常見的後設認知測量方法有三種,一種是面談(interview)中由訪談者評分,一種是自陳式的量表,而第三種則是認知測驗以及相關的指標參數的計算。 在我所回顧的文獻當中,認知測驗相關的研究最多,但是也最雜。因為在不同的認知心理學次領域當中針對不同的主題(例如:記憶、學習、知覺…)都各自有不同的實驗派典。也就是說,針對不同的後設認知所要監控或是覺察評價的目標,有不同的作業。而在這些不同的作業當中有共通可以使用的測量方式。我最後再來討論這個。先從面談以及自陳式量表開始。 訪談以及自陳式量表 面談以及自陳式量表的後設認知測量方法系出同門,根據Metacognitive Multi-Function Model (MMFM),後設認知包含三方面的能力 Understanding one’s own mind Understanding of others’ mind Mastery(能夠利用對於個體心理表徵以及心理狀態執行有效策略來完成認知作業或是解決困難的能力) metacognition assessment scale (MAS) Semerari等人(2003)根據上述理論架構設計了一個訪談的評分表,三個能力各自有9 ~ 11題不等,每一題都是是非題,由訪談的治療師進行評分。不過當時Semerari等人只有報告了幾名case的資料,並沒有大規模施測的資料。 metacognition self-assessment scale 而根據同樣的理論架構,Pedone等人(2017)發展了[[Metacognition Self-Assessment Scale]],是18題的自陳式5點量表用來測量個體的上述三面向的能力。就其...

metacognition the clinical definitions

--- --- Metacognition: the clinical definitions 在[[metacognition the definition]]中我整理了幾個在文獻當中見到的[[metacognition 後設認知]]的定義。雖然這些定義有些許的不同,但不脫對於自己的認知歷程的覺察監控以及控制,只是不同的領域可以專注的地方不太一樣,有的強調覺察監控的部份,有的則強調控制的部份。然而今天我在幾個臨床的研究當中發現,他們對於[[metacognition 後設認知]]的範圍又再更大了。 後設認知所監控的,不只是自己的認知歷程 根據Dimaggio等人(2014),後設認知指的是對於自己或是他人心智狀態的辨認以及反思,也包含了利用這個心理知識應對困難的社交生活 而Pedone等人(2017)也認為後設認知是一個廣範的詞,用來指稱能夠理解以及反思自己以及他人的心智狀態的能力。 到了臨床的領域,後設認知的目標對象不再只是對於自己的認知歷程或是心智狀態,同時也包含了對於他人的心智狀態的覺察。這…不就包含了同理心嗎! 不過在閱讀了一下相關的理論架構之後,不難理解在臨床當中後設認知會有這樣子的延伸。因為對於他人認知歷程的無法掌握也會讓個體無法調整自己的行為,很容易造成社會互動的困難。 只是這種再擴充的理論架構讓後設認知包含的內容又更加的複雜。例如根據Metacognitive Multi-Function Model (MMFM),後設認知包含以下各個能力 Understanding One’s Own Mind Identification (ID) 對於自己認知歷程的掌握能力 Relating variables (RV) 連結不同的心理狀態,以及心理狀態跟行為表現的能力 Differentiation (D) 區分內在心理表徵與現實的能力 Integration (I) 對於自己的心理狀態和認知歷程能有一致性的整合能力 Understanding of others’ mind (UOM) Identification Relating Variables Differentiation Integration is the ability to produce coherent descriptions o...

metacognition: definitions

metacognition definitions metacognition: the definitions [[metacognition]]中文翻作後設認知,是一個高階的認知功能。通常metacogition被稱為 thinking of thinking ,也就是對於思緒的思緒,是一種反思(reflection)的歷程。 在心理學的文獻當中是這樣子定義它的: cognition about cognition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one’s own thought processes the ability to reflect on and monitor cognitive processes the ability to monitor and introspect up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s, knowledge, events and processes that are involved in the control, mod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inking itself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and reflect on mental states, both of oneself and others,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use mentalistic knowledge to tackle the difficulties of social life’ 在部份定義當中,後設認知是一種思考或是認知的 歷程 。 而在其他的定義當中後設認知被認為是一種 能力 ,能夠對於自己的認知歷程、認知行為表現的反思或是監控。從這裡開始,後設認知就可以有好壞高低之分,而且所反思或是監控的對象不只是內在的思緒或是認知歷程,還包含了認知歷程之後的認知表現了。 也有文獻將後設認知定義為各種涉及對於思考的控制、修改以及推論的心智架構、知識、以及心理活動和歷程。這種看法下後設認知是一個複雜的概念,裡面可以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歷程或是知識、心智架構。 綜合來看,這些不同的定義至...

wisconsin card sorting研究心得

wisconsin card sorting研究心得 [[Wisconsin Card Sorting Task]](WCST)是一個很常用的神經心理測驗,最早是被用來作為思考彈性的測驗,但後來被發現可以用來評估腦傷程度。現在許多研究也使用它來做為認知彈性的測量工具。也有研究發現在自閉症、思覺失調症患者上都有表現較一般人差的情況 1 ,而這兩種疾病的患者也都被認為有認知彈性缺乏的問題。 文獻中提到的缺點 雖然這個作業已經有長期使用的歷史,但是目前看來仍有些缺點。 首先是 測驗相當複雜,所測量到的能力可能有很多個 。作業表現的差可能的原因很多。有的研究者把這個作業當作是執行控制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的測驗工具,而不是單指認知彈性。但其實認知彈性有許多的 定義 ,所以這一點雖然可以算是缺點,但也可以算是優點,因為認知彈性可能就是一個多能力交互作用才可以得到的表現。 另外 測驗結果指標多元,但背後所對應的能力仍不確定 。文獻中不同的研究者曾提出不同的計分方式,最常見的是total error(所有分類錯誤的卡片數量)、categories completed(完成的組數)、perseverative errors(延續使用舊有規則造成的錯誤)、failure to maintain set(無法連續正確分類)。有可能不同的指標所指涉的是不同的認知能力,又或者有些指標所測量到的不只一種能力。這樣看來,將這個作業歸為執行控制功能測量工具可能較合適,因為執行控制功能本身也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包含多種能力在其中。 WCST的 測驗規則變化是固定的,多次測量的結果可能會有練習效果或是穩定度的問題 ,但目前相關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例如有研究發現1年後正常成人再測的練習效果很大 1 。但其他研究發現卻發現間隔9個月再測信度不錯,而且練習效果不大 2 。 WCST也有發展電腦化的測驗,但是電腦化測驗的心理計量特性研究發現,電腦化的版本和原先版本並不相同,不能夠共用常模 3 4 。 WCST心理計量驗證情況 我在scopus以及google scholar搜尋找尋相關的信效度研究 WCST有許多的版本,但多以128張卡片的研究為主,部份為64張卡片。前者為同樣的64張但進行兩次,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此外也有修改版(去除掉同時可以符合2種以上規則分類的...

一個可以通過的計畫應該要有什麼條件?

一個可以通過的計畫應該要有什麼條件? 過去並沒有人告訴我這個答案 先前我和指導教授一起寫過應該有四、五個計畫,我印象中大部份都是通過的 不過也是有雖然通過但是預算以及執行的期限遭到限縮的 根據這些小小的經驗,我目前想到可以通過的計畫應該要有幾個條件 1. 研究的計畫要是有說服力的 2. 研究的目標要是重要的 3. 研究的方法要是可行的 4. 現實可能還需要一點運氣 首先是說服力,要到這點很重要的是寫作的技巧,要讓不懂的人可以理解,並且被說服整個計畫是值得進行的。如果遇到讀者或是審查者是同行,他們先備的知識可以幫助他們理解;但若是遇到的是不同領域的研究者,不只是專有名詞,就連格式以及排版都是一種增加閱讀困難的小障礙。因此若能寫地通順有條理,而且由淺至深循序漸近,格式簡潔排版清楚,讓讀者看起來覺得「很順」,那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計畫本身的重要性應該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不過我想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的研究是有價值的,如何呈現重要性會有很大的影響。通常大家會說明現有的理論、工具、資料的不足,藉以帶出這個研究計畫的重要性。不過我覺得過度的批評(例如把現有的理論說的一無是處,但也忽略了該理論可能也有支持的相關證據,只是無法解釋所有的情況)也容易給讀者帶來過大的期待,有可能會更吹毛求疵地看待自己的計畫。 接下來是可行性,也就是這個計畫應該是要看起來是可以被完成的,沒有講得太過天馬行空,或是需要過多的財力人力物力,應該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這一點應該是基本需要具備的,有是應該,沒有大大不應該。 最後應該就是需要運氣,現實中的事情,很多都無法完全操之在己。 2021年11月7日,目前我的看法是這個樣子。

認知彈性的定義與作業分析

認知彈性定義與作業分析 認知彈性的定義 認知彈性是執行控制功能的核心能力之一 [1] ,是一種高等的認知功能。關於認知彈性的定義在過去的研究中有些不同的看法。根據Ionescu [2] 的整理,認知彈性在過去的研究中可以分為四種定義 是一種可以在不同的作業間快速切換注意力的能力 是一種同時處理或是表徵多組訊息的能力 能夠以不同的角度(或方式)思考同一件事情的能力 對於環境變動能夠適應的認知歷程 這四種定義所指涉的認知彈性層次不太一樣。前兩種是一種認知能力,看來與認知資源或是注意力有高度關係,與認知資源或是注意力資源的使用的好壞或是效率有關。而第三種則是較高等的一種思考歷程,應該也包含了第2個定義的能力,要能夠同時知道同一個事物的不同面向的訊息,才有辦法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或是看待它。而第四種定義則是一種認知系統,其複雜程度比起前面的能力或是歷程更高,可能是多種不同的能力或是認知機制、歷程間的合作或是交互作用後的產物。 我認為第4個定義最符合我心中對於認知彈性的想像,能屈能伸,能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相對應的策略或是反應,比較像是一個「有彈性的人」。要能夠測量到這個能力,作業本身需要會變化,而且要能夠捕捉個體是否能隨著作業需求的改變而做出調整。 測量認知彈性的作業 有許多測量認知彈性的作業,不同的作業所測量到的認知彈性並不相同。 其中歷史最悠久,在臨床上被使用最多的應該是Wisconsin Card Sorting Task,而在認知實驗室當中被研究最多的大概是task switch、Stroop test,或者是Alternative uses task。而這些測驗之外,還有一些對於適用對象的修改版測驗,以下分別介紹。 Wisconsin Card Sorting Task (WCST) WCST是一個經典的神經心理衡鑑作業。受測者的作業目的就是一張一張地將卡片分類。他們可以根據卡片上圖案的不同的屬性來分類。施測者的心中有一套分類的規則,但是不會告訴受測者,受測者只能依據每一張分類之後施測者的回饋來猜測他心中的規則是什麼,以達到最高正確率的分類表現。 然而,規則是會變的,可能在幾次正確的分類之後,規則就改變了。受測者要能夠覺察到自己分類規則已經不適用了,需要換一個規則來分類試試。 最後完成測驗時所正確分類的卡片數量就是一個認知彈性的指標。 在這個測驗當中,作業的要求沒有...

認知彈性測驗整理

Common cognitive flexibility measurements traditional clinical neuropsychological measures [[Wisconsin Card Sorting Task]] (WCST) [[Trail Making Test]] [[Dellis-Kaplan executive function system]] (D-KEFS) color-word task [[Intradimensional–Extradimensional Shift task]] experimental task-switch paradigms switch tasks switch cost為主要的依變項 近來開始有人注意到switch rate,指自由狀態下的改變傾向 [[CNS Vital Signs]]當中兩個分測驗的分數相減來計算。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來施測 [[graphophonological-semanticcognitive flexibility task]] (GSF task) [[general color-shape flexibility task]] Multiple classification task [[Flexible Item Selection Task]] [[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 (DCCS) [[Stroop test]] [[Day-night]] Stroop like test [[Optional shift task]] [[Alternative uses task]] 雖然定義上可能符合認知彈性的定義,但通常是在創造力的研究中使用 scales for flexibility [[cognitive flexibility inventory]] [[Cognitive Control and Flexibility Questionnai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