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1的文章

影響醫病情境同理行為的三大因素

--- title: 影響醫病情境同理行為的三大因素 author: Ju tags: - blog - empathy/model category: creation date: 2021-12-29 17:03 --- 根據Elayyan等人(2018)的回顧,他們整理出影響醫療場域中醫生、護理人員與病人之間的同理行為或是同理心的表現有三大類。雖然說所回顧的文獻指的同理操作型定義並不完全相同,但是整理出來的概念模型是合理的,而且應該可以和先前的 同理心的複雜定義以及同理行為 提及的模型整合。 三大因素 這三大類的影響因素包含了助力以及阻力 組織因素 助力:組織的訓練(同理行為是可以被訓練的) 阻力:工作壓力太大、工作負荷過重、缺乏組織對個人的支持 人際構通因素 助力:曾有過的有效經驗(例如曾經和重症病人打過交道) 阻力:病人自身的負面行為或是情緒表現(可憐有人愛,但是生氣沒人愛)、不良的學習榜樣(如果學長姐們都沒什麼同理心…那新來的容易有樣學樣) 人口學變項(個人特性) 性別,一般而言女性展現較高的同理。這方面的證據較沒有反例 年資,並非所有的證據都顯示資深的較不會展現同理,還是有許多證據發現年資越高的展現較高的同理行為(同理行為的測量指標需要進一步檢驗) specialty,不同的領域所展現出來的同理程度也有所不同。通常內科、精神科(people oriented)會展現較高的同理。而外科(technology oriented)展現較低的同理。 Elayyan, M., Rankin, J., & Chaarani, M. W. (2018). Factors affecting empathetic patient care behaviour among medical doctors and nurses: An integrative literature review. Eastern Mediterranean Health Journal , 24 (03), 311–318. https://doi.org/10.26719/2018.24.3.311

同理行為:有時不一定是做了什麼而是知道什時候不要做什麼

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領域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同理心([[empathy]])與治療成果的關係。雖然這些研究與其他同理心相關研究一樣受到同理心的定義不一致的限制,但有一定數量的研究之後仍可以從後設分析(meta-analysis)當中找尋一些蛛絲馬跡。 關於治療師與病人之間的同理心,可以從三個角度來測量,包含了 治療師的角度:治療師自覺多同理病人的情況 病人的角度:病人自覺被同理的程度 旁觀者的角度:旁人觀察者 1 所看到治療師對於病人的同理程度 根據Elliott等人後設分析的結果 2 ,病人自覺被同理的程度與治療的成果相關最高,也最穩定;而這三個不同角度所評的同理程度彼此間只有微弱的相關。 從這個後設分析的結果來看,病人角度所評的同理程度較有意義,其他角度所測量到的同理程度似乎意義較低。不過這也有可能是因為過去研究所使用的測量方法所定義的同理心皆不相關所導致。 同理有時不一定要做什麼 除了前述的後設分析結果,Elliott最後提供了許多建議很值得做為同理行為測量或是技巧的原則。特別是有的同理行為並不是真的做出什麼反應,而是只要專心地、仔細地聆聽就可以達到效果。有些時候,同理的行為強度對某些人反而會有反效果。 容易被認為不同理的行為:打斷說明、無法持續眼神接觸 容易被認為同理的行為:不帶評價地聆聽、將注意力放在病人身上、仔細聆聽細節、對任何話題都開放討論 病人本身也對同理的展現有所貢獻 較願意以及較能夠表達其內在的想法者,較能夠被同理。若症狀較嚴重,能力較差者較不能被同理。 盡量瞭解個案,並在互動中感受他們的需求。重要的是互動過程中的經驗,而不是他們說了什麼文字。(也許沒有說出口的才是重要的) 正確地回應並且將溝通繼續帶下去,有同理的治療師要幫助個案能將內在想法講出來 對於每個病人能夠做出適當且個別化的反應 有的人可能較敏感,較無法接受明顯地同理行為 同理必須要是真誠的才會有效果 例如督導 ↩︎ Elliott, R., Bohart, A. C., Watson, J. C., & Greenberg, L. S. (2011). Empathy. Psychotherapy , 48 (1), 43–49. https://doi.org/10.1037/a0022187 ...

服裝對於同理感受的影響

--- title: 服裝對於同理感受的影響 author: Ju tags: - blog - empathy/perceived references category: blog --- 看到一個韓國的有趣研究,他們發現醫生的穿著會影響到病人對於醫生的信任程度以及專業能力的第一印象,同時也會影響病人所感受到的被同理程度。 研究是在傳統醫學中心(就是漢醫吧)進行,由同一位醫生對於143前來進行針灸治療的初診病患進行實驗。在研究者的隨機指派下,這位醫生會穿上「白袍」( N = 38 N = 38 N = 38 )、「傳統漢醫服」( N = 35 N = 35 N = 35 )、「西裝」( N = 32 N = 32 N = 32 )或是「休閒服」( N = 38 N = 38 N = 38 )來進行問診。問診結束之後再詢問病患關於醫生第一印象的五個問題,使用5點量尺(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 覺得醫生是有能力的 覺得醫生是可信任的 醫生的態度讓人覺得舒適 對醫生穿著是喜歡的 對於問診是滿意的 接著使用[[Consultation and Relational Empathy CARE]]量表測量病人感受到的被同理程度。CARE是一個用來測量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量表,其中同理相關的分量表過去很常使用在治療場域當中測量醫病關係間同理的情況。 結果發現與休閒的穿著相比,穿白袍在五個印象分數上都顯著比較高,而穿傳統漢醫服則是在能力、舒適程度以及滿意意上較休閒服高。西裝則和休閒服沒有差異。而CARE的結果則顯示白袍和傳統漢醫服的得分比另外兩組高。 這個結果顯示,服裝會影響病人對於醫師的第一印象,以及所感受到的同理程度。 關於這個研究有幾個值得討論的,首先這個研究只使用了一位醫生進行研究,是否結果也適用在其他的醫生身上還有待驗證。此外,不同的穿著不一定只影響到病人的心理感受,醫生本人或許也受到穿著的影響而有不同的表現。其次,服裝的影響可能會有社會文化上的差異,這可能與該服裝給人的形象以及所帶來的預期有關。在這個研究當中白袍與傳統漢醫服可能在韓國都給人相對專業的形象,但對某些人而言白袍反而可能會引發緊張(所謂的white-coat effect),因此在不同的情境也許會有不同的結果。 Chung, H., Lee, H., Chan...

工作日誌 20211220

--- title: 工作日誌 20211220 tags: - blog work empathy author: Ju --- 文獻回顧整理 同理心的定義多元 情緒、認知、行為(大多包含前面兩者) 影響同理心表現的因素 情境 特質 信念 由影響同理心的因素相關的文獻,提供了同理心的介入可能的方向以及原則 可能的研究題目 粗略可以分為三個方向,評估工具、介入方法、需要同理的情境。具體的題目大概可以是… 治療師所展現的同理行為是否能被被同理方所感受到 被同理方的同理感受程度如何評估? 同理方以及被同理方對於雙方互動的同理程度的關係,會不會受到不同的治療情境而有所不同? 什麼樣子的同理行為最能夠被被同理方所感受到? 同理心相關知識以及其重要性的知識信念能否提升同理行為的表達 按照動機模型,應該可行 同理心的信念、同理行為的評估工具

同理心的複雜定義以及同理行為

同理心的複雜定義以及同理行為 there are nearly as many definitions of empathy as there are scientists who study this phenomenon. (Wispé, 1986) 先前在 同理心 討論了同理心的定義,而在回顧更多文獻之後發現同理心的定義真的在不同的文獻都有些許的不同。雖然如此,大多還是包含情感上的同理(affective empathy)以及認知上的同理(cognitive empathy)。前者指的是對於他人情緒經驗能夠有所感的能力,而後者則是指能夠理解他人的感覺、想法的能力,有的人認為這個和觀點取替的能力相同。 而同理行為大部份都出現在醫學、護理相關的同理心文獻當中,而鮮少在心理學的文獻中被提及,有很明顯的領域差異。 我這邊心智上的同理(包含情感以及認知同理)以及同理行為分開,因為從文獻上以及經驗上,即使在心智上對他人產生同理心並不一定最後會付諸行動而產生同理行為。 我認為,同理行為產生的機率,會受到心智上的同理產生的同理強度的影響,以及受到先前在 motivated model of empathy 當中提到影響動機相關的情境因素以及個人特質的調節。 yes no motivated factors context trait belief ... mental empathy affective empathy cognitive empathy worth to make empathic response? empathic behavior not to react 在這個假設之下,若要提升同理行為的產生,一方面是增加心智同理的強度(這個有辦法增加嗎?)而另一方面則是透過影響動機可能的因素來進行了。 這樣子的架構也很符合認知心理學當中的雙歷程認知架構,應該值得一試!

motivated model of empathy

--- title: motivated model of empathy author: YJ tags: - empathy - ideas --- motivated model of empathy + + + - - - approach selection attention appraisal anticipation exposure to target cue reception of cue empathic response avoid 同理心的定義眾多,若將同理心視為一種能力,同理心的展現被視為一種自動化(automaticity)的歷程。通常會假設(即使沒有明白地說出來)若具有這個能力就可以展現同理。 然而,不論是在文獻上或是生活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同理心的展現是會按照情境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在某些情境下,人們比較容易展現出同理的行為,而在某些情境下,人們較少展現同理行為。 同理行為是否展現不僅僅只是能不能的問題,還涉及了願不願意的問題。Zaki(2014)提出了motivated model of empathy,從動機的角度來討論同理行為,這個模型對於如何增進同理行為也有許多的啟發。以下簡單介紹並討論這個模型。 basic motivated model of empathy 在動機模型之中同理行為的展現會受到與被同理者的關係以及其情緒狀態、同理行為付出的代價以及同理行為所要展現的情境而調節個人願意展現同理行為的機率。 透過同理行為若可以獲得好處,人們較願意展現同理行為。例如若同理可以帶來正向的情緒時較願意同理。而若同理過程會感受到痛苦,但可以獲得歸屬感或是與他人的社會連結、甚至是可以符合社會或是自我的期待的話也會較願意展現同理。 相反的,若同理行為會帶來壞處,人們可能就比較不願意展現同理的行為。例如同理若是會帶來痛苦的感受、或是需要花費(金錢、物質)都可能降低同理行為的展現。而若是處於競爭的狀態,就算是自己人也會暫時放下同理心的。 empathy regulation strategies 前述會影響人們趨向或是避免展現同理的因素會透過對環境的選擇、注意力投注的目標以及訊息的評價調節同理行為展現的情況。人們通常會期望在某些情境下較有機會需要進行同理,也會預期在這個情境下需要進行什麼樣子的同理行為。若不願意的...

empathy intervention meta-analysis文獻紀錄:1

--- title: "empathy intervention meta-analysis文獻紀錄:1" author: "Ju" tags: [blog, empathy, references] category: blog --- empathy intervention meta-analysis文獻紀錄:1 Menezes等人(2021)回顧了2015 ~ 2020年間以提升醫學院學生的empathy以及compassion的相關課程。經過篩選,最後共有24篇文獻納入分析。結果顯示經過課程訓練,學生們的同理心都有顯著的提升,或是比起對照組有更高的同理心的成果。 這些課程作者分為六大類,最多的是溝通技巧以及正念的訓練課程。其他的數量都不多。對於課程可能會有效原因並沒有詳加說明。 communication 最多文獻所教授的課程內容 mindfulness 次多文獻所教授的內容 early clinical exposure service learning、clerkship(見習、實習)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利用虛擬病人、電腦化作業訓練 comics 用漫畫來教同理,看完之後進行反思寫作 arts and culture. 人文社會課程 訓練成果有4大類,而其中最常被使用的就是Jefferson’s scale of physician empathy scale(24篇當中有15篇用這個)。 Self-reported changes in knowledge, skills, and attitude Changes in knowledge (knowledge test) Changes in behavior (behavioral task)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例如:Satisfaction) Menezes, P., Guraya, S. Y., & Guraya, S. S. (2021).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Empath...

影響同理心的因素: 熟悉度

--- title: 影響同理心的因素: 熟悉度 author: YJ tags: 'empathy, ideas' --- 影響同理心的因素: 熟悉度 在同理心的文獻中有提出所謂的「familiarity bias」(Hoffman,2000)。意思是說,人們對於自己比較熟悉的個體較能夠展現同理心。換句話說,人們比較能夠去同理比較熟悉的人,而對於一無所知的陌生人,較不能有同理的展現。 Everhart(2016)在其研究當中也提到服務學習(servise learning)課程的學生在其反思紀錄報告當中寫到,當他們跟個案越來越熟悉後,自覺較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同理心有所進步。 familiarity empathy 從這個觀點來看,同理心的展現是有分對象的,對於某些對象較能展現。「 建立關係 」應該是一個幫助對特定對象能夠展現同理心的一個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Everhart, R. S. (2016). Teaching tool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empathy in service-learning student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Outreach and Engagement , 20 (2), 129–154. Scopus. Hoffman ML.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同理心

同理心 我們很常聽到別人在說:「你有沒有同理心啊,怎麼可以…」,這個同理心到底是什麼? 幾年前youtube上有一個 影片 在說明同理和同情的不同。同情是feeling for someone而同理則是feeling with someone。也就是說,在同理的過程中,同理者和被同理者的心是連結在一起的。 「心是連結在一起的」這種說法實在是太玄了,雖然看起來可以理解,但是實際上要研究時卻很困難。所以在文獻上,通常是將同理心解構成多個能力或是多個歷程組成的複雜能力或是歷程,藉由這些能力或是歷程來達到與他人的心連結在一起的成果。 能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以及感受他人的情緒是最常被提到的兩個主要能力,常被稱為認知同理和情緒同理。過去一開始在讀文獻時一開始就看到了這些子能力,總覺得光用這些子能力就要稱為同理實在很難理解。但我想過去的研究者也花了一番心力在想著,到底怎麼樣才有辦法和他人的心連結在一起,最後只好先化約成比較可能理解以及觀察研究的子能力吧。 但「他人角度思考」以「感受情緒」還是在自己的角度出發,探討個體能否「同理」他人的感受或是心理狀態。然而同理是人與人之間心的連結,光只有個體自身的角度可能還有點不足。因此有的人認為同理應該還有「行為」的成份。 通常在醫學或是臨床的領域在討論同理心時,特別會強調行動,要讓對方能夠感受得到有被同理,如果只有治療師、醫師自己心理面產生了同理(也就是從病人的角度思考以及感受到病人的情緒),而沒有表達給病人知道的話,同理並不算完成。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人和人之間的心沒有產生連結,只有單方面的認為自己已經做到了同理,並不是真同理。而前面所謂的認知同理以及情緒同理其實也不是同理。或者應該說,能夠以他人角度思考以及感受他人情緒,應該是同理心的必要條件而非充份條件。在同理心展現的狀況下,同理者必然是站在被同理者的角度以及感受著他的情緒的;但就算某人具備著觀點取替(能在他人角度思考)的能力以及能覺察他人情緒的能力也不必然能夠同理他人,還得要能夠和被同理者能夠透過溝通行為取得連結才行。 他人角度思考 感受情緒 行動表達

近期目標:同理行為相關機制探索

 今天確定了近期的短期目標: 同理行為的相關機制探索 同理行為的定義與範圍 影響該行為相關的可能因素以及機制 後設認知在其間扮演的角色   先看看現有的理論架構有沒有相關的探討,否則就從相關的研究結果中提出一個可能的機制

diffusion model

--- --- diffusion model: 認知歷程估計模型 反應時間是認知作業常用的指標,我們很常使用平均反應時間的差異來指涉不同的認知歷程的差異。例如在常見的叫色測驗(Stroop task)當中會使用一致嘗試(congruent trial)以及不一致嘗試(incongruent trial)的平均反應時間的差異大小來作為認知抑制功能的高低。 不過這樣子的做法對於反應時間只使用到它的平均數,其他與反應時間有關的訊息都被忽略了(例如反應時間的分佈情況、變異程度)。Ratcliff(1978)提出了diffusion model,可以完整的使用反應時間的分佈相關的資訊。藉由這個模型可以估計出幾個不同的參數,而且每一個參數都代表著一種認知歷程,因此在理論的驗證上可以做出更精準的假設以及驗證。 The Basic Diffusion Model 基本的diffusion model會估計四個參數,分別代表四個不同的認知歷程 ν \nu ν : drift rate , the speed of information uptake 訊息處理能力,受到個體的認知能力以及作業難度的影響。如果是比個體間的差異,兩麼就是前者,而若是比較作業間的差異就是後者 a a a : threshold seperation ,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that is considered for a decision 較保守的決策風格,會有比較大的 a a a 對於speed versus accuracy的指導語很敏感 z z z : starting point , bias to behave toward one kind of response. usually reported as z r = z / a z_r = z/a z r ​ = z / a . if z r z_r z r ​ is not 1 2 a \frac{1}{2}a 2 1 ​ a , it is biased. 這個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說reward。如果回答某一個反應的reward明顯地比較高,會偏向那一個回答。 t 0 t_0 t 0 ​ or t e r r t_{err} t err ...